广州市规划局:医疗中心不是新建大医院
南都讯 记者孙莹 实习生欧阳又梅 针对广州东山口建“医疗健康中心”的争议,广州市规划局在昨日的羊城论坛上解释说,不是新建大医院,而是“整合现有资源”。不过,如何“整合”政府尚未明确。
明知广州医疗资源不平衡,新规划为何不着重打造偏远地区,而是在集中了广州50%医疗资源的东山口,建设一个大型医疗健康中心?昨日羊城论坛上,针对东山口建医疗健康中心,现场引起激辩。
广州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,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。“目前80%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老城区,其中50%又集中在东山口;而偏远地区既缺乏检验和治疗设备,又缺乏高水平医务人员”,广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谷文耀曾表示。但去年11月出台的《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(2011-2020)》,提出将在东山口建设“专科特色突出、功能齐全、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”的“广州健康医疗中心”,引起巨大争议。
这是广州首次出台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,也是首次把“医疗”和“卫生”统筹规划。该规划2007年就已着手,2008年出初稿,经几轮征求意见,最终于去年11月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通过。下周二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议上,将对规划进行表决。
去年10月,东山口要建“医疗城”的消息透出,立即引起争议。日前市人大公布规划,质疑再起。越秀区政府随即表示:健康医疗中心“不是‘推倒重来’,‘重新建设’,而是整合现有资源、提升水平。”
市规划局副局长孙玥一再强调在东山口打造“医疗健康中心”的必要性:广州要打造为国家中心城市,要有拿得出手的大型医疗中心。她一再强调,不是形成一个新医院,而是“整合”现有机构,“将教学、研究、生产、医疗形成一个互补的布局,形成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产业”。
质疑
东山口医院扎堆,为何还要建设医疗健康中心?
广州市规划局副局长孙玥解释说:“世界杯2026下注平台广州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,这是软实力的一个体现。东山口的医院虽然集中,但不一定很强”,她说,目前中心城区确实已经集中了80%的医疗资源,但每个医院各自为战、分头发展。
孙玥说,政府是希望通过这个“医疗服务中心”,不光体现医疗布局的优化,更希望能在质量上、水平上有所提升。“规划不是摊大饼,不是再增加许多医疗设施,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、整合,资源重新配置。”她表示,相信通过这个规划的打造,广州公共医疗服务水平会有明显提升,建设成具有世界医疗服务水平的中心。
孙玥再三解释说,“健康医疗中心”不是新建大医院,而是以中山医和省医为依托,整合周围的各专科医院,“配全配齐”,有些不符合标准的专科医院要撤销,降级为社区服务中心,整体目标是“实现在医疗专业方面的集群化发展”。
诸多医院整合成一个中心,是否会垄断?
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,规划基本涵盖了广州7000多平方公里的每个角落,“如果这个布局规划顺利实施,广州市民看病应该是很方便的”,因此无需担忧垄断问题。孙玥表示,规划解决的是空间资源分配的问题,至于具体整合方案、体系,将由市卫生局安排。
会否加重东山口拥堵?
孙玥表示正在进行可承载力研究。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规划只是硬件,还需软件配合。市卫生局正在研究“双向转诊”和“首诊医生负责制”:社区医生看不好的,马上转向大医院,正在研究医保等相关问题,“如能实现,(大医院)人流量不但不会增加,还会减少。”
对偏远地区的医疗投入够不够?
“广州市医疗投入绝对额年年提高。”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称,投入重点保障公共卫生和基层机构,并从“保供方(医院)”向“保需方(病人)”转移。据市财政局的数据,2012年全市医疗投入75亿元,其中市本级投入的30亿是这样分配的:公共卫生机构投入4亿,基层卫生机构投入6亿,市属公立医院投入10亿,社保投入10亿。
医院“大挪移”有无资金保障?
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称,资金将按隶属关系落实,其中市属建设项目目前已经梳理完毕,时间表也已确定。
如果下一步规划还允许这些“航空母舰”不断扩张,将严重地导致我们医疗资源更加不合理。现在也不合理,我们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、乡镇卫生院、市区级医院,相对来说配置是不够的。很多市民反映,社区服务机构布局不合理,硬件比较差,软件更差。——— 市人大代表、广州市胸科医院党委书记邹勇
在一个医疗资源本来就很集中的区域再打造一个东西,我个人认为是无效的。你让这个医院既看头,又看腿,还要看感冒……只有专科医院才能充分、真正发挥特长,才能有充分提高的空间。不应该再去建设那些“大而全”,应该去发展一些“小而全”。——— 电视台资深媒体人刘小钢